首页/ 专题专栏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正文

抗日英烈吴克仁:亮剑赴国难 身死垂千秋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5-07-18 09:50 作者:魏其濛

7月16日上午,夏日炎炎,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康乐小区的20组亲子家庭来到龙华烈士纪念馆,进行敬献花圈仪式,入馆参观、聆听讲解。康乐小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洁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暑期活动,带小朋友们走进红色场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纪念馆基本陈列《英雄壮歌》第四部分《民族的脊梁》中,可以看到上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烈事迹,吴克仁是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英烈之一。1937年参加淞沪战役前,吴克仁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此役凶多吉少,又素无积蓄,嘱夫人善自督率子女,今后皆须勤俭以赴,以继其志。”

吴克仁,字静山,满族人,1894年出生于吉林宁安(今黑龙江宁安)三道湾一个农民家庭,童年入乡塾受启蒙教育,后入县城高小,中学肄业。

宁安地处国防前线的牡丹江流域,曾备受日本侵略者蹂躏之苦。吴克仁目睹身受,壮怀激烈,遂立志弃文习武,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学习,毕业后分派皖系边防军服役。

1925年,吴克仁被选派赴日本炮兵学校深造,翌年学成回国,任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1930年,他被张学良派赴法国考察炮兵技术,回国后升任东北讲武堂炮兵研究班少将教育长。他精心治学,将在国外学到的炮兵战术传授给学员,为国家培训了大批炮兵指挥人才。

1933年春,日军侵略热河。吴克仁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一七师副师长,编入以王以哲为军长的第六十七军,参加长城抗战。

1936年4月,张学良在洛川与周恩来会谈,达成东北军与红军合作抗日的协定。此时,吴克仁已升任六十七军副军长,随王以哲进驻延安,负责对陕北红军输送弹药物资,保护红军人员来往的安全。

东北军虽然是一支军阀部队,但通过和红军的频繁接触,思想很快发生了变化,许多爱国军官和广大士兵强烈要求停止内战,打回老家去。吴克仁痛感祖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为军人之耻,于1936年春参加了张学良为首的东北爱国进步军官秘密组织“抗日同志会”。

1937年2月,东北军被迫调离陕甘,东移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吴克仁当即率全军将士请缨。8月21日,日军向津浦线发动新的攻势。吴克仁率六十七军对沿子牙河南下之日军中岛师团进行了顽强的阻击。10月16日,吴克仁被迫率军南撤,到达新乡休整。

河北前线各军将领保存实力、怠于作战,被日军各个击破。吴克仁非常痛心,前往南京向蒋介石陈述,要求调离华北战场。这时,上海战局吃紧,蒋介石正苦于无兵可调,遂将该军迅速运至安亭。

淞沪会战自8月13日爆发后,南京统帅部为了打破日本侵略军迫我作城下之盟的企图,提出了“不惜任何牺牲守住大上海”的口号,先后投入了85个师的兵力,与日军展开了极其惨烈的搏斗。10月31日,日军突破我左翼方面军大场防线,威胁中央方面军侧背。此时,吴克仁率六十七军开到战场,作为右翼的总预备队,驻军青浦。

11月5日,日军在金山卫登陆,获得滩头阵地后即直扑松江。时任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当即命令吴克仁率六十七军协同四十三军郭汝栋部及松江专员兼保安司令王公玙死守松江三日,以掩护上海守军撤退。6日傍晚,吴克仁率六十七军赶到松江。8日下午,战况紧急,吴克仁亲自出城督战。坚持到8日半夜,吴克仁以守城任务已经达成,遂与郭汝栋、王公玙商定突围,令六十七军向昆山撤退。9日黄昏,吴克仁在指挥部队渡河时,不幸中弹落水。

吴克仁为了掩护上海守军撤退,率六十七军坚守松江三日,不仅全军为此付出了重大牺牲,且本人以身殉国,其壮烈事迹理应受到褒扬。该军副军长贺奎于事后为吴克仁及各级战死官佐请恤时,国民政府军政部竟根据所谓战区情报,诬蔑吴克仁为叛变投敌。

吴克仁所受不白之冤,直至20世纪80年代,真相才大白。为了褒奖吴克仁的英勇殉国事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1987年2月追认吴克仁为革命烈士,并向其子女颁发了烈士证书。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吴克仁位列其中。

如今,走进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参观者们,可以在陈列前言中读到这样的句子:“一百多年来,众多英烈用奋斗与牺牲,凝聚了‘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龙华精神。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他们的名字永载史册。我们在龙华烈士陵园走近英雄,传颂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让一曲曲英雄壮歌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化为历史长河中的红色基因。”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